商業事件審理限制律師費,為何引爆律師界眾怒?
最近,第一屆全國律師聯合會的律師大選已經夠熱鬧,司法院也跑來湊一腳,弄個《司法院版商業事件律師酬金支給標準》,搞得律師界大暴怒。
最近,第一屆全國律師聯合會的律師大選已經夠熱鬧,司法院也跑來湊一腳,弄個《司法院版商業事件律師酬金支給標準》,搞得律師界大暴怒。
憲法保障民眾訴訟權,然常有民眾仗著台灣訴訟成本較美國低,且下級審原則上不會要求敗訴方負擔勝訴方的律師費,繼而胡亂提起訴訟,讓他造不勝其擾。當事人煩得要死,看在積案如山的法院的眼中更是不耐煩,最近桃園地院就有個案子,法院痛斥當事人明顯濫訴,裁定要處罰他六萬元。
法院公告在網路上的判決書均不會公布當事人的個人資料,但當事人自己所收到的判決書正本,依法會載有「對方」的地址,竟有新聞報導有人依照判決書的地址,找到對方住處並加以報復的事情,使當事人之間的糾紛再添案外案,此類問題,是否違反個資法呢?
若人在大陸卻「官司纏身」,這時無法應訴,法院的庭還開得下去嗎?還是官司要停下來呢?
民事糾紛打官司,有人會花錢請律師,也有人不花錢請律師由自己去打官司。打完官司算總帳,贏的人會不甘對方害他花錢請律師,想要向對方要求賠償律師費或律師酬金。不過,在我國民事訴訟法實務,可能會有點問題喔!
報導指出,有名砂石車駕駛因為酒駕撞死人,遭被害家屬求償4千多萬,法院竟然判決全額賠償,而這樣的天價賠償金額相當少見,到底是什麼原因,會有這樣的判決產生呢?
在打官司前,先行對債務人的財產(例如:不動產)聲請法院假扣押,結果債權人本案訴訟敗訴確定。請問:勝訴的債務人可以就被扣押的行為,請求債權人損害賠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