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依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第54條求償是否要先繳裁判費?

  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下稱詐防條例)已於民國113年7月31日公布,並於公布日施行(按:中央法規標準法第十三條規定:「法規明定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公布或發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發生效力。」)。但近來有新聞指出,立委接獲民眾陳情表示依詐防條例第54條向法院起訴請求損害賠償時,竟被法院裁定要求依其核定之訴訟標的價額,限期補繳裁判費。該新聞亦指出,有立委質疑法院裁定是否有違法而犧牲人民訴訟權益問題。

【刑事】聲請再審之重要證據應如何認定?

  刑事被告一旦遭到有罪判決確定,而認為自己受到冤抑,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中規定有「非常上訴」及「再審」的救濟途徑。前者是最高檢察署的檢察總長,對於確定判決,以「違背法令」為由,向最高法院請求撤銷或變更原判決,或撤銷其訴訟程序的特別救濟方法;至於後者是為了排除確定判決認定「事實違誤」所設的非常救濟途徑。本文將探討刑事被告如何透過刑事訴訟法第421條的聲請,進行法律救濟,以雪冤抑。

【民事】感情生變後贈與財物返還的法律問題

  情人間基於感情或愛情,互相贈與財物之事,乃屬正常。不過,有時候雙方因為後來分手了,經常會發生要求返還之前所給予對方財物或不動產的問題,尤其所贈與若是大筆金錢、不動產、名車、名錶、名包等等情形,則問題就更大了。事實上,情侶在一起時,不管是贈與或投資或其他原因而有提供財物的情形,通常多不會寫下書面字據,但是分手後爭執財物權利歸屬時,其中一方主張是贈與,對方可能說是被騙的,但一方卻說是心甘情願的,法院到底要相信誰呢?要看證據說話。

認識保護令的聲請,這樣做可以保護你!

  保護令是為了保護家庭暴力被害人「人身安全與權益」的法律命令,警告加害者(相對人)不能再用肢體暴力、言詞暴力對待被害人。而保護令又分成「緊急保護令、暫時保護令與通常保護令」,這三種保護令的功能和效力基本上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法院「核發的速度」。由於通常保護令從聲請到核發的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但每位被害人遇到的家庭暴力狀況都不同,有些可能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所以為了能給被害人更完整、更安全的保障,在通常保護令核發下來之前,可以視情況先以暫時保護令及緊急保護令來阻擋暴力行為的發生。

【政府採購】機關違法取消投標資格或廢標之行政訴訟問題

基本上,一般政府採購開標過程,有時會有廠商的資格審查,之後再進入決標確認得標予某廠商。實務上曾發生的狀況,在第一階段的資格審查,有數家廠商參予投標,但多資格不符,只有某一家廠商資格符合規定,接著機關要進入決標階段,機關後來因故認為廠商資格不符,就取消伊投標資格,更進而為廢標處分,然後,再重新另外開啟一個採購案,並決標予另外的廠商及簽約。在此情形下,若前案的廢標均屬合法,當無任何問題,不過,若機關先前取消某廠商的投標資格及廢標處分,存在違法的情形,機關應負如何的責任?廠商有何權利可以主張?

【民事】法院裁定監護宣告後,監護人可陳報對受監護宣告人之債權嗎?

「人要走了,大家就開始搶錢了!」這是一句值得深思又細思極恐的話。當成年人有重大傷病致喪失意思表示能力時,民法第14條第1項規定,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輔助人、意定監護受任人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著作權】學生的作文答案也有著作權?

  近日智慧財產局發布函令,稱學生在考試中的答題結果若是符合著作權法要件者,也應該受到保護,許多人看到這一個函釋感到十分疑惑,如果說老師絞盡腦汁所想出的題目,要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或許不會太讓人訝異,畢竟有些新聞都提到補習班剽竊學校教師的前述題目,作為自己的測驗卷內容,但學生的答題結果,怎麼也會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呢?

【著作權】提供侵權軟體的連結會構成著作權法的刑事責任嗎?

  近日新聞報導有幾位知名網紅涉嫌在網路上提供下載不法影視軟體的教學,涉嫌侵害他人著作權,刑事局經境外著作權人團體「日本一般社團法人內容產品海外流通促進機構(簡稱CODA)」檢舉後,將上述網紅全數移送法辦,根據報導被告於偵查中坦承涉案,均獲得交保。涉及不法硬體、軟體侵害他人視聽著作權的情況雖然不罕見,例如先前被控侵權的數位機上盒案,就有諸多法院見解,對於直接協助境內外機房重製片源的被告,原則上都有可能違法。而本案據報導僅是提供不法軟體的安裝教學,讓使用者可以將軟體安裝在蘋果手機中,卻一樣遭到刑事追訴,被控違反著作權法,說到底,這些人究竟涉嫌違反了哪一條法律呢?

【政府採購】機關招標文件「綁標」之採購契約效力問題

政府採購契約之成立,除應受一般民事法律規範外,尚須受政府採購法(以下僅列條號者,均同)相關法規之規範。其立法宗旨,係為建立政府採購制度,依公平、公開之採購程序,提升採購效率與功能,確保採購品質。因此,機關辦理採購,應以維護公共利益及公平合理為原則,對廠商不得為無正當理由之差別待遇(政府採購法第1條、第6條第1項規定參照)。